江宁加快推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

北京治疗白癜风技术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6297_lab.html
                            

近年来,为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需求,南京市江宁区在建立健全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体系,积极推进“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的精神障碍康复模式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找准精神障碍服务突破口

在一定程度上,公众对于精神和心理问题大都存在程度不同的“病耻感”,这是推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必须首先克服的障碍。所幸的是,这种“病耻感”在精神障碍患者(家属)身上的表现是矛盾的——他们既希望得到有效的康复指导和心理支持,又对其效果没有信心;他们既害怕被外人贴上不恰当的标签,又渴望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和关心。所以,化解他们内心的“双重趋避式”冲突,精神障碍预防、治疗和康复工作中的许多问题就将迎刃而解。

据此,南京市江宁区通过与精神障碍家庭“不见面”的电话询访,在渐进式服务中,提供精神障碍患者(家属)充分的内心缓冲,从而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近年来,累计为名在册管理的精神障碍患者及其家属开展了人次的询访服务,内容也从最初的简单问候拓展到服药指导、精神状况和发病风险评估、家庭监护和康复指导,以及对家属身心状态的评估和辅导等。这种做法除了使得患者和家属的内心冲突逐渐缓和、“病耻感”逐步消除外,对于患者而言,可以减少疾病的反复发作,降低肇事肇祸案(事)件发生的频率和量级;对于家属而言,也可以及时发现隐含的心理问题,在源头上预防精神障碍的发生;对于社区而言,精神障碍患者家庭身心状态改善的“雪球效应”,也有益于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扩大精神障碍预防受益面

对于疾病而言,评估诊断和治疗康复固然重要,但同样重要的是要做好精神障碍的预防。只有坚持关口前移、预防为主、重心下沉、全民动员,努力提高全社会的精神障碍风险防范意识,才能有效控制精神障碍的发生和发展。

为此,南京市江宁区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及时梳理一线服务中的常见问题和典型案例,创作出版了《内心的秘密》《别总跟自个儿较劲》等系列融媒体科普图书,又把这些知识、漫画和视频等创作成果装上“大篷车”,为居(村)民提供立体化的心理卫生与健康宣传教育,不断扩大精神障碍预防的受益面。近年来,“大篷车”累计行驶公里,轨迹遍布全区10个街道、个城乡社区,通过举办心理科普讲座、心理咨询义诊、沙盘治疗和沙画疗愈互动体验等活动,使得城市和农村社区受益群体心理健康核心素养普及率分别达到了77.3%和64.1%。被服务群体都潜移默化地树立起了“每个人是自己心理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科学理念,群众心理健康的“获得感”也逐步增强。

提升精神障碍康复专业性

对于精神障碍的社区康复而言,要解决的不只是和肢体、视力、听力、言语、智力障碍一样的生理层面的功能性恢复问题,还包含互动视角下的社会融入、社会接纳等心理层面的社会性修复问题。如果在治疗取得阶段性效果之后没有专业化康复措施的跟进,或只是采取常规托养或简单庇护,精神障碍患者短暂恢复的能力会面临停滞甚至退行,并可能重蹈覆辙或功亏一篑。

南京市江宁区印发《残疾人心理调适和精神康复规范》,并配套出版《残疾人心理调适和精神康复指南》,以及研制开发“全区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管理系统”等,通过“疗程化”的康复作业训练和质量控制,帮助精神障碍患者逐渐学习基本社会功能,同时以团体辅导、沙盘游戏、沙画疗愈、素质拓展等专业手段,帮助其逐步重建基本心理功能,从而不断充实精神障碍社区康复内涵和提升专业品质。近年来,在已服务的精神障碍患者中,累计有71.3%的患者病情稳定或明显好转,5.4%的患者能正常参加工作或学习,2.7%的患者已进入到过渡性庇护就业阶段,30.1%的患者能参与社会公共活动,47.8%的患者能生活自理和参与简单家务劳动。这其中,还探索出了一些有益做法:比如,将精神障碍社区康复引入美丽乡村,组织愈后良好的康复后期精神障碍患者和家属一起参与乡村采茶、制茶工作,在康复实践中实现部分经济收益和建立自我价值感;又如,组织康复良好的精神障碍患者成为“志愿者”,参与文明交通劝导、社区环境整治等,积极主动融入到全要素网格化社会治理之中。此外,在常态化的康复活动中,精神障碍患者家庭之间的“朋友圈”已经建立,他们在交流、学习、联谊等良性互动中产生的正能量也温暖了身边更多的人。

陈沛然汪娟娟李静

作者单位:南京市江宁区心理学会(江宁区精神残疾社区康复技术指导中心)

审核:潘瑞凯

责任编辑:杨晔

    


转载请注明:http://www.nbmhc.com/wazlyy/1892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