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解读王蓉透过高考看岳麓版教材的知

该资源是由王蓉老师独家授权历史园地发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诚挚感谢王老师对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的支持。

透过高考看岳麓版教材的

知识盲区

——以儒家思想为例

王蓉

众所周知,高考真题是我们高考备考复习中的的重要依据,就像高考命题人吴伟所说:“不要以为考过的高考试题都是应该被埋没的、已经被枪毙的、无用的僵化的横躺的“死尸”,恰恰相反,它们都是一张张可以说话的嘴,都是跳动着生命的活体,只要我们会问,他们就会什么都告诉你。……所有的答案都在历年的考卷中表示的很清楚。”[1],那么高考真题能告诉我们什么信息?往往高考真题“反映了对考试内容的深思熟虑、对设问和答案的准确拿捏、对学生水平的客观判断。”[2]所以对高考真题的研究是必要的。而且在研读高考真题之后,我们应该充分利用高考真题,可以将命题的考点和切入点以及命题人的考查思维与我们的课堂讲授有机的结合起来。

高中历史教材有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以及北师大等多个版本,笔者将这四部教材与近年全国卷高考考查内容作了简单的对比,发现这四部教材都有不同程度上的知识盲区,通常,我们把视线不能到达的区域叫做盲区。那么教材盲区就是指我们从教材上看不到的高考知识点。接下来我们以岳麓版教材为参照,按照时间顺序对教材盲区作一个简要罗列,首先是中国史,在中国古代史中,教材并未涉及儒家思想的源头,并未详细介绍儒家思想对社会治理的影响等知识点;在中国近代史上,教材并未涉及近代中国外交,但是近几年的全国卷有近三道真题是考查近代中国外交,还有并未涉及清末新政的内涵和外延,但与此相关的真题不止三道,还有教材在介绍辛亥革命时并未提及立宪派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在中国现代史中,教材并未涉及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的前因后果;接着是在世界古代史中,教材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并未作深入的解析,但高考对此已经进行涉及了,西方人文精神应是发端于古希腊的宗教神话中,简言之就是古希中强调的神人同形同性,这才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源头。诸如此类的教材盲区很多,笔者就不一一赘述。综上,笔者认为应该对其教材内容进行查漏补缺,弥补其知识盲区,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高考备考复习。由于教材盲区甚多,笔者在此仅以以儒家思想为例来浅谈相关的知识盲区。

盲区一:儒家思想的源头

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是高考的重要考点。从考查力度看,通过笔者对近六年全国卷真题的统计发现,全国卷对“儒家思想”的考查力度颇大,从——年共考查了九道题之多,六年九考实属高频考点。从考查内容看,笔者发现已经有两道真题考查了儒家思想的源头问题,这个知识点是我们教材的盲区,笔者认为为了帮助高三学生进行高频考点的全方位的备考复习,我们应该对“儒家思想的源头”知识点进行简要的梳理。

首先我们应该弄清楚儒家学派出现之前的先秦思想的发展脉络,儒家思想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也是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也是汲取了先秦思想当中的很多精粹。从表面上看,年Ⅱ卷的24题考查的是商汤的仁德思想,那我们不禁要问商汤的仁德思想与儒家的仁德思想是否有传承关系?年Ⅰ卷的24题以儒家经典为切入点让我们认识到春秋时期之前的历史传统与儒家思想是有关系的,那我们会问两者之间究竟有何具体联系?接下来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探究一下儒家思想的源头问题。

追溯儒家思想的源头必然要从传统文化中去找。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内容纷繁,笔者仅以“仁”为例来阐述儒家思想的源头。“仁”发端于西周的“贵民”“敬德保民”等理念,而西周的“贵民”思想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从商朝的“尊神”等宗教巫卜文化逐渐转变而来的,可见,儒家思想的发端也是一个渐进性过程。而从“尊神”到“贵民”的转变正是中国古代理性文化出现的标志,而理性文化的出现与殷周之变息息相关,何为殷周之变?殷人倡导“尊天”、“尊神”思想,并认为获知天意的唯一方法是祭祀占卜,这种有天无人的天人理念就是引起“殷周之变”主要因素,而“殷周之变”就是推动西周“尊神”向“贵民”转变的核心动力。[3]周代商之后,周王朝统治者汲取殷商覆灭的教训,提出了“贵民”、“敬德保民”等主张。那我们不禁要问何为“敬德保民”?“敬德保民”的重心是“保民”,“保民”主要是针对统治者而言的,首先,统治者慎行,要勤俭,体恤百姓。其次,统治者要慎言,用自己的良言正确引导臣民。最后,统治者要慎刑慎罚,要慎重使用刑罚对臣民进行适当的管控,这样才能使王朝长治久安。

周代商推动了社会价值观念的嬗变,从“尊神”到“贵民”的转变就意味着中国中国古代的巫卜文化转向理性文化,同时,国家也完成了从敬鬼神到重人事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德”的地位不断被提升,“敬德保民”“以德配天”等理念的提出就是最好的证明。西周的“贵民”“敬德保民”思想就是孔子“为政以德”、孟子“民贵君轻”等儒家“仁”思想的源头,并为后世民本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盲区二:儒家思想对社会治理的影响

儒家思想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岳麓版教材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去阐述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但并未详细介绍儒家思想对社会治理的具体影响。笔者在统计近六年全国卷的真题时发现,高考对儒家思想的考查颇多,其中有多道真题涉及儒家思想对社会治理的影响。通常社会治理的方法大致有两种,即法律管制和道德教化。接下来笔者就从法律治理方面阐述儒学对社会治理的影响。在法律治理方面,多道全国卷真题就考查了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法律的影响,如年Ⅱ卷第25题就考查了儒家伦理在法律中的运用,还有年Ⅰ卷的45题考查儒家思想对西汉、东汉以及魏晋时期法律的影响,参考答案所提供的关键语句有儒家理念的法制化儒家义理成为法理的基础、以礼入法、礼法并施、礼刑一体、德主刑辅、先教后刑等,这些词语都诠释了儒家思想对法律的深刻影响。由此可见,高考对儒家思想与封建法律的关系考查颇多,所以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值得我们探讨的。

通过对高考真题的笔者发现儒家思想对法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礼治”思想的法律化。儒家思想被长期贯穿落实于古代中国法律之中,其中,“礼治”思想的法律化是最为显著的特征。可以说,“以礼入法”是法律儒家化的开端,何为法律的儒家化?是指根据儒家所强调的伦理思想、宗法思想,纳入到封建统治的法条、律令之中,从而使封建律法的指导思想与立法根据以儒家伦理为主。[4]它的发展是一个渐进性的过程,自从西汉武帝实行“罢黔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就开始影响法律了,如武帝时,《春秋》一书所记载的史事作为判案决狱的参考,这说明《春秋》决狱拉开了法律儒家化的序幕,儒家经典开始影响法律实施。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多位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是具有法律效力的;魏晋时期的法律有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这就足以说明儒家礼治思想与法律的联系达到了礼刑一体、儒家理念法制化的程度。隋唐时期,法律的儒家化就达到了顶峰,如《唐律疏议》的制定,在唐代法律中,纲常伦理的法律化是其显著特征,首先,针对“君为臣纲”唐律作了严格规定,凡属违反“君为臣纲”危害皇帝的犯罪,均属罪大恶极。其次,针对“父为子纲”在法律上反映得最全面、最具体。凡属违犯“善事父母”者,均以不孝罪论。最后,针对“夫为妻纲”,唐律规定都强调妻子的从属性而极力维护夫权。[5]直到清朝律法中也儒家思想的影子在里面。

综上,在儒家思想影响法律的过程中,大致出现了三个环节:引经判案、引经注律、纳礼入律,儒家思想分别在国家立法、法律解释、司法等方面逐渐渗透开来。总之,自汉代以来以礼入法、礼法并施、礼刑一体、德主刑辅、先教后刑等原则影响后来封建王朝的法律活动。儒家的纲常礼教成为了国家立法和执法的依据,同时,法律也成为了维护儒家纲常伦理的工具。有鉴于此,面对高考中高频的知识盲区,笔者建议将相关考点的盲区进行适当的整理以便学生高考备考。

参考文献

[1]吴伟教授在年全国历史年会上作的《关于高中历史学科能力培养》的讲座

[2]刘芃.刘芃考试文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

[3]高涌瀚.从尊神到贵民_先秦时期社会价值观念的嬗变[J].社会科学文摘.(4)

[4]刘恒焕.论中国法律之儒家化[J].法学评论.(6)

[5]陈锐.从系统论的观点看《唐律疏议》[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01)

编辑:刘欣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即可跳转至下载页面









































北京白癜风哪家最好
北京中药治疗白癜风效果最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nbmhc.com/ways/9068.html

 


当前时间: